水泥管作为重型预制建材,运输过程中易因颠簸、碰撞或操作不当导致破损、断裂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以下是水泥管运输的核心注意事项,涵盖装载、固定、行驶、卸载等全流程,确保运输安全与货物完好。
一、运输前的准备:检查与规划
货物检查
确认水泥管的外观质量:运输前需检查管体是否有裂缝、掉角、露筋等瑕疵,尤其注意接口处(承口、插口)的平整度,避免运输中破损加剧。
核对规格与数量:根据运输订单确认水泥管的直径(如DN300、DN1200)、长度(常见2-4米)、重量(单根可达数吨),确保与运输车辆的承载能力匹配。
特殊防护处理:对于带防腐层、内衬层的水泥管(如用于污水、化工管道),需提前用薄膜或软布包裹接口及表面,避免涂层磨损。
车辆与工具准备
选择适配车辆:根据水泥管重量和尺寸,选用低平板拖车、自卸车或专用货运卡车,确保车辆刹车、轮胎、悬挂系统完好,且承重能力(轴重、总重)满足要求(避免超载,如单轴载重不超过10吨)。
准备固定工具:配备足够的钢丝绳、紧固器(葫芦)、三角木、防滑垫等,钢丝绳需无断丝、磨损,紧固器承重等级与货物重量匹配;对于大直径水泥管,可准备专用托架或弧形垫木(避免管体受压变形)。
清理车厢:确保车厢内无尖锐杂物、凸起物,必要时铺设防滑垫或橡胶板,减少运输中管体与车厢的摩擦。
二、装载规范:合理堆叠与固定
堆叠原则
禁止超高超宽:根据道路运输规定,装载高度从地面起不超过4米,宽度不超过车厢两侧各0.5米,避免影响通行安全或被执法处罚。
分层堆叠限制:
小直径水泥管(DN≤500mm)可分层堆叠,但每层需用垫木隔开,且堆叠高度不超过3层,避免底层管体受压断裂;
大直径水泥管(DN≥800mm)建议单层摆放,若需堆叠(仅限短途运输),需在两层之间放置弧形垫木,确保受力均匀,且堆叠高度不超过2层。
方向一致:所有水泥管需管口朝向一致(如承口朝前、插口朝后),避免运输中接口相互碰撞磨损;管体中轴线需与车辆行驶方向平行,减少转弯时的离心力冲击。
固定要求
单点固定:每根水泥管至少用1组钢丝绳(或专用绑带)固定在车厢栏板或预埋挂钩上,固定点需靠近管体两端(距端部1/4长度处),避免中部悬空晃动。
交叉加固:多根并排摆放时,需在管体顶部采用“十字交叉”或“平行捆绑”方式固定,钢丝绳与管体接触处需垫软布或橡胶垫,防止磨损管体或勒伤表面。
防滑止移:在水泥管底部与车厢接触处放置三角木或防滑垫,并用钉子固定三角木,防止车辆起步、刹车时管体滑动撞击。
特殊加固:对于超长(>6米)或超重(>10吨/根)的水泥管,需使用专用托架,并用焊接或螺栓将托架固定在车厢上,确保整体稳定。
三、运输过程:行驶规范与实时监控
行驶速度与路线
控制车速:在普通公路行驶时速度不超过40km/h,经过弯道、坡道、桥梁时降至20km/h以下,避免急加速、急刹车导致管体惯性移位。
避开复杂路段:优先选择平坦、硬化的道路,避开坑洼、泥泞、碎石路;长途运输需规划路线,避开限高、限宽、限重路段及恶劣天气区域(如暴雨、大风、结冰路面)。
夜间运输:需开启车辆示廓灯、尾灯,在货物两侧及尾部粘贴反光标识,必要时安排escorts车辆,确保夜间可见性。
实时检查与应急处理
定时停靠检查:每行驶2小时或100公里后,停靠在安全区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、钢丝绳是否断裂、管体是否移位,发现问题立即重新紧固。
异常情况处理:若遇轮胎漏气、刹车失灵等车辆故障,需立即停靠在应急车道,设置警示标志(三角警示牌距车后50-150米),并联系救援车辆,禁止在未固定货物的情况下继续行驶;若管体轻微移位,需用千斤顶顶起后重新调整固定。
四、卸载操作:安全卸货与场地协调
卸载前准备
确认卸货场地:卸货区域需平坦坚实,能承受水泥管重量(避免在松软土地、基坑边缘卸货),周围无障碍物、高压线,预留足够的吊装或搬运空间。
沟通卸货方式:根据场地条件选择卸载工具,如用吊车(需确认吊车吨位≥水泥管重量的1.5倍)、叉车(仅适用于短管、轻管)或人工滚杠(需多人协作,缓慢操作)。
人员防护:卸货人员需佩戴安全帽、防滑手套,穿反光工作服,禁止在管体下方站立或通行。
卸载规范
吊车卸载:用专用吊装带(禁止用钢丝绳直接捆绑,避免勒伤管体)套在管体两端(距端部1/3处),缓慢起吊,确保管体水平平稳,起吊后下方无人;降落时轻放至地面,避免剧烈撞击导致管体开裂。
人工卸载:仅适用于小直径水泥管(DN≤300mm),需在管体下方放置滚杠,多人同步推动,缓慢移动至指定位置,禁止单人拖拽或从车厢直接推落。
堆放要求:卸载后水泥管需按规格分类堆放,底部用垫木垫高(离地≥10cm,防积水),堆叠高度同运输时要求,管口用塑料盖密封,防止杂物进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