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管属于脆性建材,在运输过程中易因振动、碰撞、挤压或不当堆放导致开裂、破损,影响后续使用。为避免损坏,需从运输前准备、装载规范、运输过程控制及卸载管理等全流程做好防护措施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
一、运输前的准备工作
水泥管质量检查与预处理
运输前需对水泥管进行外观检查,确认无出厂缺陷(如裂缝、掉角、保护层脱落),重点检查管身接口处、管壁薄弱部位(如管顶、管底)的完整性,避免将已损坏的管子装车。
对管身易磨损部位(如接口边缘、承插口)进行防护处理,可缠绕软质材料(如橡胶垫、无纺布)或涂抹防护剂,减少运输中的摩擦损伤。
运输工具的选择与适配
根据水泥管的规格(直径、长度、重量)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:
小型水泥管(直径≤500mm,长度≤2m)可采用平板货车或栏板货车;
大型水泥管(直径≥800mm,长度≥3m)或重型管(单重≥5t)需使用低平板拖车、半挂车,并配备防滑链、固定支架等设备。
运输车辆的车厢需平整、无尖锐凸起(如螺栓、铁锈),必要时铺设缓冲层(如木板、橡胶板),避免管子与车厢直接接触导致磨损。
装载方案与固定设备准备
根据管子数量和尺寸规划装载密度,预留足够间隙(避免挤压),同时确保重心平衡(防止车辆侧翻)。
准备固定工具:如钢丝绳、链条、紧线器、木块(楔子)、尼龙吊带等,禁止使用易断裂的麻绳或未校准的紧固设备。
二、装载过程的规范操作
吊装安全与轻放原则
吊装水泥管时需使用专用吊具(如管身专用吊环、平衡梁),避免单点吊装导致管身受力不均断裂。吊装前检查吊具承重能力(需大于管子重量1.5倍以上),吊点位置需符合设计要求(通常在管身两端对称位置)。
管子放置到车厢时需缓慢轻放,禁止“抛甩”“砸落”,尤其是承插口管,需保护接口密封圈(若已安装)不被挤压变形。
分层堆放的稳定性要求
小型水泥管可分层堆放,但层数需严格控制(通常不超过3层),且每层之间需铺设垫木(厚度≥5cm,宽度≥10cm),垫木需上下对齐,避免管子受压弯曲。
大型水泥管或重型管建议单层堆放,若需叠放(如短管),需在下层管子两侧加设限位支架,防止上层管子滑动。
不同规格的管子分开堆放,避免小直径管被大直径管挤压损坏;管口需朝向一致,便于固定和卸载。
固定加固的关键措施
每根管子(或每排管子)需独立固定,使用钢丝绳或链条沿管身横向缠绕,两端连接车厢护栏,通过紧线器收紧,确保管子无松动(晃动间隙≤1cm)。
在管子两侧与车厢之间填充木块或橡胶垫,防止运输中横向位移碰撞;管身底部与车厢接触部位用楔子楔紧,限制纵向滑动。
对于超长管子(超出车厢长度),需在悬臂端设置临时支撑,避免因重力导致管身弯曲断裂。
三、运输途中的动态管控
行驶速度与路线选择
运输水泥管的车辆需控制行驶速度,在普通公路上不超过40km/h,高速公路不超过60km/h,转弯、下坡、颠簸路段需减速至10-20km/h,避免急刹车导致管子惯性滑动。
优先选择路况良好的路线,避开坑洼、碎石路或施工路段;长途运输需规划休息点,定期停车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。
途中检查与应急处理
每行驶20-30公里或1小时,停车检查一次固定情况:钢丝绳是否松弛、垫木是否移位、管子有无倾斜,发现问题立即加固。
遇恶劣天气(暴雨、大风、高温)需采取防护措施:暴雨天覆盖防水布(防止管身进水影响强度);大风天减速慢行,避免侧翻;高温天无需额外防护,但需防止阳光直射导致橡胶垫老化。
若运输中发生管子轻微移位,需在安全区域停车重新固定;若发现管子已开裂,需标记破损位置并告知接收方,避免误用。
四、卸载与交接的注意事项
卸载场地与设备要求
卸载场地需平整坚实,无积水、无障碍物,预留足够空间进行吊装作业;若卸载到施工现场,需靠近安装位置,减少二次搬运。
卸载仍需使用专用吊具,禁止直接推滚管子下车(易导致管身碰撞地面破损),吊离车厢时保持平稳,避免与其他管子或车厢摩擦。
交接验收与破损记录
卸载后需与接收方共同检查水泥管外观,重点核对是否有运输导致的新破损(如裂缝、掉角、接口变形),并在交接单上注明破损情况及数量,双方签字确认。
对轻微破损的管子(如表面掉皮、非受力区小裂缝),需评估是否影响使用(如排水管需检查渗漏风险),严重破损的管子需单独存放并联系厂家处理。
总结
水泥管运输的核心原则是**“防碰撞、防挤压、防滑动、防断裂”**,需通过“运输前检查防护→装载时规范固定→运输中动态监控→卸载时轻放验收”的全流程管理,结合适配的工具和科学的操作,最大限度降低损坏风险。同时,运输方需建立责任追溯机制,明确装载、驾驶、卸载各环节的责任人,确保问题可追溯、可处理。